中国富豪在德投资:首选房地产、惯性思维强
相比德国本地居民理财形式的多样化,如资金会向保险、债券、股票和房产等多领域平均分散,中国富豪在德国的私人投资绝大多数聚集在房地产上。 德国第三方理财公司MLP的理财经理刘频频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她经手的中国客户里80%~90%都是在寻求房产相关的理财咨询。 德国凯撒集团总经理陈芒也对本报记者说:“如果说在欧洲进行个人投资,首选还是会推荐房产,特别稳定。十年前买的房子现在都翻倍了。” 房产始终为首选 在过去几年里,欧洲市场金融危机冲击之下的衰退和中国富豪在当地市场的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MLP是专门针对中产及富裕阶层人群进行投资理财咨询服务的公司,2010年前后,刘频频在MLP的中国客户出现了相当显著的增长。“在德国市场的中国百万富翁群体(以欧元计)在过去几年一下子就起来了。”刘频频说。 据刘频频介绍,德国本地客户的理财目的往往有二:第一是保值,第二是避税,所以个人投资倾向于购买保险、债券、理财产品等;中国富豪的理财途径则大部分仍是聚焦于房地产投资。 尤其是金融危机席卷后,相对于一些南欧国家的资产价格大幅缩水,此前常年保持稳定的德国房地产市场不但交易更加活跃,而且房产价格出现了逆市上升,同时德国房地产市场此前的国际交易总体并不活跃,泡沫成分不大,成了危机以来良好的投资避风港。 “对于一个手里握着钱又初来乍到的中国富人来说,最没有风险又具有比较好的投资回报的肯定就是房产。”一位在汉堡的中国商人告诉本报记者。 对于那些在德国居住了更长时间的中国富人而言,在进一步了解了当地市场和政策之后,房产之外也开始进行一些其他的私人理财投资。 比如由于德国的一项规定是如果从收入中购买养老保险,购买费用对应的收入能够相应免除一部分税收,在这些规定的刺激下,许多在德国经商的中国商人也开始向本地客户一样将自己的资金在房地产投资之外更加多元化地进行配置。 抄底心态不可有 中国富豪在德国的投资除了房产、保险等私人理财之外,也经常涉及一些大型资产购买。在金融危机时代,这些资产购买往往会伴随一种“抄底”的心态。 这些大宗资产的购买几乎涉及到了各行各业。“我的朋友有买苗圃的,有买生产型企业的,做什么的都有。”陈芒说。2007年北京林德国际货运代理公司董事长庞玉良甚至还购买了一个亏损的军用机场。 如果说有什么共性,那就是大多数在德国投资的中国商人低调、依旧偏好生产型企业,同时并不简单地作为财务投资者,而是直接参与当地市场。 这些大型投资虽然涉及资金动辄上亿,但不乏失败案例。 陈芒说,当前来欧洲投资最忌讳的就是怀着抄底心态,没有搞清实际情况就被表面上的低价迷惑。 “买企业时最要搞清楚的几大问题就是人员、财务和技术。德国企业对员工负担得很多,要看清员工和企业签的是什么合同;另外也不能迷信这里的技术,也有些技术其实已经老化了,在市场上不被认可了,这些陷阱都要避开。”陈芒说。此外还有税务、市场营销等方面,“现实往往和想象的都不是一回事,有时只要忽视一个税收政策就会有大问题。” 中国富豪们在德国投资除了房地产以及并购公司之外,另一项充满中国特色的投资就是“造城运动”。 据刘频频介绍,在过去几年里,许多中国老板的投资思路都是重金购买一片带有固定配套的土地,然后冠以“欧洲纺织中心”、“欧洲商贸中心”等名头,修路建房,矢志打造出集物流、商贸等功能为一体新的“新城”。 这种在中国屡见不鲜的投资模式在德国通常并不奏效。土地升值空间有限、市场状况根本性差异以及欧洲并不存在像国内的政策优惠条件等,都导致许多类似的造城运动徒有声势。 尤其是在服务已经相当精细化,市场体量又远不如中国的欧洲国家,中国式的巨无霸投资模式,故事往往都只有一个轰轰烈烈的开头,没有下文。 [编辑:芳芳]
|